时光编辑部
隐饮
用电影治愈生活。
听说包贝尔要来执导中国版《阳光姐妹淘》的时候,很多网友的反应都只有三个字。
“求放过!”
没错,年的原版韩国电影《阳光姐妹淘》,堪称青春片中的经典。
影片穿插了姐妹淘七人少女时代和成年后的故事,几乎涵盖了观众对青春片的所有美好想象。
韩版《阳光姐妹淘》算是翻拍届的热门选手了,这个故事曾陆续被翻拍过日版、越南版电影,如今终于有了中国本土版的演绎。
但很多观众甚至一听到导演的名字,就被“劝退”了。
影片在端午档期上映3天票房接近万,在档期七部新上映影片里排名第五,这个票房成绩属于中下游。
俗话说“演而优则导”,可是包贝尔无论是演戏还是导戏,都算不上出色。
他上一部主演的《大红包》,时光评分4.9;上一部导演的《胖子行动队》,时光评分5.8。
再往前翻,他演过的评分只有4分、5分的电影,简直不要太多。
那这部最新的《阳光姐妹淘》,到底成色怎么样呢?
时光君觉得,评价的关键点在于,你是否看过原版。
看过原版和没看过原版的观众,一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其实全片故事整体都比较流畅,完成度还算较高,如果放在国产青春片的维度上,拿到及格分是没问题的。
甚至结尾有些泪点,还能成功催泪一部分观众。
而包贝尔的最大贡献,大概是贡献了翻拍片的新拍法——像素级逐帧还原。
国产版的大部分主线剧情,都是原封不动直接复制、照搬了原版,甚至连很多分镜头画面都完全一样。
时光君随手从影片预告中找了几处,请大家感受一下。
比如人物出场方式:
比如“姐妹淘”替女儿出头,对打不良少女。
比如成年女主拥抱少年小女主。
比如结尾姐妹淘齐聚为“大姐大”跳舞。
当然全片还有更多更多,不知道包贝尔是不是被网友们骂怕了,所以选择了相对保守和稳妥的拍法。
而且毕竟这次买了版权,当然要用到极致不是么?
但高仿终究还是高仿,新版总是在关键的地方,差了那么一点,而全片累积起来,就是经典和平庸之作的区别了。
拿着同一个剧本做翻拍,最重要的是什么呢?首先当然是本土化。
国产版《阳光姐妹淘》把时间点放在了年上,这是一个对国人来说,很有记忆点的年份。
影片中除了大街小巷的庆祝香港标语,还有各种充满年代感的元素拼贴。
比如小虎队的歌、家人“下海”经商、同学手里的武侠及言情小说、收音机里的节目“张震讲故事”、单田芳的评书、还有《大话西游》的录像带等等。
从这点来看,服化道设计做得还算用心,中间穿插着不少怀旧金曲,用得也还算合适。
原版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了,国产版对于故事主线改动不大。
高中生张丽君是来自哈尔滨的转学生,她和同班另外六名女生成为了好朋友,组成了小团体“阳光姐妹”。
23年后,张丽君已成为家庭主妇,医院重逢了病重的“大姐大”林青。
林青希望在离世前,能跟当年的姐妹们重聚。
这次国产版选的少年组和成年组演员,两组演员从长相到气质都颇为接近,呼应得不错。
少年组扮演“林青”的梁颂晴演得挺有灵气,而殷桃王玥婷,还有倪虹洁夏梦这两组,更是接近“神还原”了。
在年代背景上,韩版以上世纪80年代的学生民主运动为背景,不少情节都和背景紧密相关。
比如小女主角的哥哥是热衷运动的激进分子,后来因此和家庭一刀两断;暗恋对象和她疑似“表白”时,街头示威的人群听到,爆发出一阵吃瓜的欢呼声。
全片的高光片段,当属“姐妹淘”的街头群架,这段以学生和警察的抗议冲突作为背景,讽刺效果十足。
国产版以年作为背景,虽然有“怀旧”的味道,但缺少了原版的现实意义和讽刺力度。
受到国情的限制,哥哥这段改成了追寻摇滚梦,姐妹淘的街头群殴,背景改为商贩与城管的冲突,全片的高潮戏份,看起来像漫画一样夸张。
当然,由于我们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不同,这类取舍和改动是肯定要有的。
在翻拍的过程中,还需要解决原版故事搬到中国的合理化问题。
原版的剧情高潮,有好几次“女生打群架”事件,期间还穿插着早恋、嗑药、吸烟等多个在中国校园被明令禁止的行为。
为了保证这个故事能在中国成立以及过审,新版中这些敏感情节进行了弱化处理。
比如原版的抽烟,改成叼着棒棒糖;原版的嗑药发飙,改成了喝醉酒。
原版的成年姐妹淘组团打架为女主角女儿报仇,在国产版能看出明显的删减痕迹,互殴镜头基本被删得差不多了,显得有些突兀。
此外,有些原版故事的bug没有得到补充说明。
比如姐妹淘既然上学时关系这么好,为什么多年来互相不联系?缺乏一个合理的解释。
原片中小演员的表演是略微浮夸的,台词也带点“中二”色彩。
但由于演员本身年纪小,又是高中生故事,所以这种浮夸是基本可以接受的。
比如这段酒后抱头痛哭的台词,一边让人觉得这都是什么跟什么啊,一边又会忍不住感慨太好哭了!
到了国产版中,这种风格的表演如果稍微拿捏不好尺度,就会变成大写的尴尬。
比如少年张丽君被奶奶“附身”跳大神那段,对比原版就少了点可爱,多了些神经质。
比如原片女主遇到心动男生时的“夸张脸红”,新版里改成了满屏“粉红泡泡”,也是没拿捏好这种浮夸的尺度。
最后,新版还有“姐妹淘”的人设重复,以及价值观悬浮的问题。
全片除了缺席的李幽然,成年后的六个姐妹中,有四个都是家庭主妇/全职妈妈,区别就是有钱或者没钱。
张丽君没能成为画家,黄小娟没能当上大学老师,邱玉红没能成为港姐,杨梅也没能成为作家。
她们都没有职业身份,唯一的标签都只有妻子和母亲,然后通通陷入了感情或育儿的泥淖。
只有林青已经成了顶级富豪,她在结尾大包大揽地解决了其他姐妹的所有问题。林青的成功似乎太过容易,而其他人又显得太没价值了。
成年后的张丽君曾对林青说:“十几年,我觉得我自己一直是妈妈、妻子,好像唯独忘了我自己。”
看得出,导演试图对女性生存议题做些探讨,但这种探讨只是浮于表面,最后沦为口号化的几句台词。
如果导演真的想拍中国女性的群像故事,想认真探讨女性的自我价值和成长,是不是应该对人物的工作、生活背景做些丰富呢?
最后,时光君想聊聊“翻拍片”的原罪。
翻拍作品难免会被拿去和原版比较。尤其是翻拍如此著名的电影,更加逃不开口碑的争议。
这种争议其实从开拍那天就存在,而且似乎是无解的。
如果你照着原版一模一样拍,别人会说你没有创新性。
如果你大幅度改变它,很多人又就会说,人家拍得那么好,你改它干什么?
拍得好的地方,那是原作的功劳,拍得不好的地方,那是导演功力不够瞎发挥。
对于这种口碑困境,包贝尔自己也早已预料到了,他曾经在接受时光网采访时说,“就感觉怎么样都会被骂。”
时光专访《阳光姐妹淘》导演包贝尔等主创
甚至连片方都预料到了他的这种招黑体质,不知道是谁的主意,把导演的名字都放到影片结尾才出现。
但对这种争议,包贝尔倒是把心态放得很平。
“有这样一个作品作为范本,作为标尺,哪怕我没有到达原片的高度,我去照猫画虎,我去学习,对我来说帮助是很大的。”
“这是我导演的第二部戏。如果它比我的第一部戏要导演得好的话,人生的导演进程上我就进步了一块,哪怕是五分或者十分。”
“如果我的第一部电影出来就得了分,票房就很好,那我下一步将多难?或者我变成了没有任何缺点的人,那人生会多无趣?”
其实包贝尔自己也没少演翻拍片,去年上映的《我的机器人女友》口碑崩到不足4分。
19年的《“大”人物》翻拍自《老手》,口碑稍好点,大概是因为在里面包贝尔遭到了暴揍。
有趣的是,在新版《阳光姐妹淘》里,导演也夹带了私货。
仔细看影院外的海报就有这部《“大”人物》,还有致敬韩国原版的电影海报。
至于包贝尔这次算不算“投机取巧”,还是交给观众来定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