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都市报

您现在的位置: 吸烟中毒症 > 吸烟成瘾 > 不抽烟也会得肺癌筛查究竟怎么做专家提醒

不抽烟也会得肺癌筛查究竟怎么做专家提醒

发布时间:2022-7-27 15:27:47   点击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看你有没有中招?

肺癌,常年发病率第一(00年被乳腺癌反超),死亡率第一,是令人“闻风丧胆”的癌症。

吸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肺癌的高危因素。然而,有研究结果显示,越来越多不吸烟的女性患上肺癌。

近日,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陈海泉教授受美国哈医院邀请,以“SchusterDistinguishedLecturer”身份向参会专家学者介绍早期肺癌诊治的“中国经验”。

其中,中国早期肺癌发病趋势、肺磨玻璃结节处理措施等“高能”信息来袭,或许能够颠覆你的传统认知!

陈海泉教授精彩视频

肺癌高危人群“更新”,看你有没有中招!

吸烟与肺癌向来都是“难舍难分”的关系,“既往认知中,资深烟民被认为更容易得肺癌,但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中国人群中,不吸烟的女性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陈海泉教授在哈佛的讲座中谈到这一发现。

此前,由陈海泉教授团队完成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外科个体化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项目,在对上海市闵行区名50-80岁的居民进行低剂量螺旋CT(LDCT)筛查后,发现了7名肺癌患者,其中不吸烟的女性患者占66%,影像学表现为磨玻璃结节的患者占70.4%。

“尽管筛查的人群是男性多、吸烟者多,但发现肺癌患病人群是不吸烟的女性患者居多。”陈海泉教授说。

另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了来自中国的6家医院的名员工,共筛出名肺癌患者,其中不吸烟女性名,占8.1%;96%的患者在影像学上表现为磨玻璃结节,63%的患者病理学诊断为原位腺癌或微浸润性腺癌。

该研究结果依旧指向了一个关键问题——女性不吸烟者肺癌发生率较高。

背后原因究竟为何?这个现象到底如何解释?陈海泉教授团队的前期研究表明,90%的不吸烟肺癌患者存在已知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或可以解释一部分原因,但真正病因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年轻、女性、非吸烟人群”成为了肺癌的新高危人群,难道烟民就可以放松警惕了吗?陈海泉教授表示,已有一系列研究证实吸烟与肺癌的关系是非常确定的,并且吸烟者得肺癌往往更难治的、恶性的,所以广大烟民应该尽早戒烟。

肺癌筛查,是否年年都要做LDCT?

肺癌新高危人群指向——年轻、女性、非吸烟,肺癌早筛标准要不要跟着改?不抽烟女性应不应该加强早筛?对此,陈海泉教授表示:低龄和低频!

“近年来,在中国沿海地区,不抽烟女性的LDCT筛查并非‘太少’,反而是太多。很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每年做一次LDCT,但这是完全没必要的,不但浪费了大量的公共医疗资源,并且过多的辐射还可能会造成身体伤害。因此,肺癌早筛要‘低龄、低频’。”陈海泉教授表示。

所谓“低龄”指的是,降低肺癌筛查开始的年纪。陈海泉教授表示:目前国外一般推荐50-55岁以上的人群做肺癌筛查,我国女性可以适当再降低开始筛查的年纪。

而“低频”则指,第一次肺癌筛查后,结果正常且不存在其它高危因素的人群,完全可以5-10年后再做筛查。

查出肺磨玻璃结节,意味着得肺癌了吗?

随着近年来LDCT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磨玻璃结节(GGO)被检出,影像学上像毛玻璃一样的淡淡阴影,也同样“笼罩”着被检出者的心。

肺磨玻璃结节怎么治?是肺癌吗?成为了大众最关心的问题。

对此,陈海泉教授表示:“以往患者出于担心,诊断为GGO后都希望早日手术,‘一刀切’以免后患,但‘一刀切’是否获益大于风险仍需要综合判断。”

对于新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型肺癌,陈海泉教授团队推荐至少经过4-6个月的随访,良性磨玻璃结节通常会在随访期间消失。对于持续存在的磨玻璃结节,若结节为中央型,则进行密切随访;若结节为周围型,且患者年龄≥70岁,则进行密切随访;若结节为周围型,且患者较年轻,则需综合考虑社会和心理学等因素决定是否手术。

有研究提示:影像学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在随后的5年随访中,小于10mm仅有11%长大,大于10mm则有54%长大;混合型磨玻璃结节,在随后的5年随访中,小于10mm有30%长大,大于10mm则有87%长大。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早期惰性增长,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外科处理的窗口期特别宽。

故针对影像学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的肺癌患者,应根据结节影像学性质、大小和患者的年龄以及是否有其他疾病来制定个体化的随访治疗方案。对于年龄大于75岁,小于10mm以下的肺磨玻璃结节应以观察随访为主,对于10mm以上的肺磨玻璃结节则应当分类而治。

“对于年轻人,不是手术与否的问题,而是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手术方式。总的原则是不影响患者的人生轨迹,不影响其职业生涯。”陈海泉教授谈到。

早期肺癌手术也能个体化治疗吗?

个体化、精准化是近年来越来越多被提及的概念,在外科手术领域如何体现个体化?陈海泉教授团队给出了一套进化版的诊疗模式:

关键词1——“微创”:3.0体系:更小的切口、切除更少的组织以及尽量减小患者的系统性损伤。

关键词——“精简”:陈海泉教授团队通过前瞻性临床试验研究证实,骨扫描在针对cT1N0、且影像学表现为亚实性结节的肺癌治疗中没有获益;气管镜在针对周围型cT1N0、且影像学表现为亚实性结节的肺癌治疗中没有获益。

关键词3——“选择”:对影像学表现为纯磨玻璃结节、或影像学上≤3cm且CTR≤0.5的混合型磨玻璃结节、或术中冰冻病理诊断为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的患者不进行淋巴结清扫;对肺尖段N1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不进行下纵膈淋巴结清扫;对其他患者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

陈海泉教授针对早期肺癌的一系列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给予了中国临床医生更广的思路和更多的提示,此次登上哈佛讲坛更是陈海泉教授所说的“Translationofknowledge”的最好体现。

“在临床中,我经常是带着问题去想问题,只要能把每个流程、每个步骤改进一点点,都能为早期肺癌患者更长的生存做出自己的贡献。”陈海泉教授说道。

专家简介

陈海泉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复旦大学胸部肿瘤研究所所长。医院胸外科主任、胸部肿瘤多学科诊治组首席专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医院原院长。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会员、会员发展委员会委员(-年)。教育委员会委员(-)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TS)国际理事(-年)、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员、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协会(ASCVTS)理事(-)。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委员,上海医学会胸外科分会副主委,上海市抗癌协会胸部肿瘤委员会主委。JTHORACCARDIOVSUR编委、JCANCERRESCLIN副主编,AmJTranslRes、JThoracDis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二项及面上项目、市部级重点等多项科研项目。

在国际上创新性地提出了‘肺癌微创3.0’、‘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和‘肺癌手术的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年连续每年应邀至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讲课,年担任美国胸外科学会96届年会SkillCourse的共同主席、美国胸外科学会AATSFocusonThoracicSurgery:CHINA主席,年担任第九届亚洲胸外科俱乐部(ATSC)和韩国胸外科肿瘤协会(KATSO)联席会议副主席,年起先后多次应邀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美国纪念斯隆凯特林癌症中心(MSKCC),范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瑞士苏黎世大学医学中心、比利时鲁汶大学医学中心授课。年起应邀为JTCVS撰写社论四篇。00医院Schusterdistinguishedlectureship。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在CancerCell、JCO、ANNSURG、JTO、NC、CCR、Cancer、JTCVS、ANNTHORACSURG等SCI期刊上发表论文余篇。截止至年共有16篇、0篇次论文的创新成果纳入ASCO,ESMO,IASLC、ACCP等10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篇论文被国际著名的循证医学数据库UpToDate收入。

本文首发: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王广兆、赵悦、uu

责任编辑:Sweet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burexian.com/xycy/931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